English

金华实验中学"全民招生"引出的争议

1998-03-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闻声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浙江省金华实验中学前不久放寒假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独特的寒假作业:当学校的推销员,帮助学校招生,并且“招生有奖”,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将根据实绩,设立从145-680元不等的奖项,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将获得“功勋学生”称号,享受免缴一个学期学费的待遇。

此举一出,金华教育界一片哗然:“教育不是商品,岂能如此推销!”“学校岂不成了零售商!”“让学生去推销学生,学校要把学生引向何处?”“这是教育产业化的高明之举,是把教育推向市场的有力措施!”“职业学校滑坡已是普遍现象,金华实验中学为职高招生指明了一条新路!”

同一件事情,舆论却截然不同,针锋相对。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人们都认为,此举确实打破了教育界坐等上门招生的传统。

“台风的中心是平静的”。面对议论,这所公办职业中学的领导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这样的议论对这所拥有3400名学生的浙江省最大的职业中学来说已经不是一次了。自从实行“全民招生”这一举措以来,该校已连续四次以参与招生作为学生的“假期作业”。

“全民招生”是该校采取的一项措施,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这所原只有2个专业、500名学生、负债100万元的农村职业中学,仅4年时间,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不但扭亏为盈,还新增固定资产2000多万,学生发展到3400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该校也被定为浙江省示范性职业中学、浙江省重点职业中学、国家重点职业中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学校”。该校的“爆炸型”发展被当地新闻媒体称为“实验中学现象”。

“‘爆炸’也好,‘现象’也好,我们学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吃透了教育产业化的精神,按市场规律办事。”校长戴金基对记者说。用产业化的思路来发展非义务阶段教育,是浙江省教育界正在热烈议论的问题。“按产业化的思路来办职业教育,方向完全对头,我校的实践已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

谈起招生有奖这个话题,戴金基并不赞同这一提法。他认为,奖励是次要的,更何况是奖给班级而非奖给个人,主要是藉此加强招生的力度及宣传的声势,培养学生和学校的一体感。

该校的主管部门认为,在职高普遍滑坡的情况下,该校每年的招生不减反而上升,并且上升幅度如此之大,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据悉,该校自戴金基就任校长之后完全按产业化思路来经营,从课程设置开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市场,近年新增的9个专业无不经过周密的市场调研,这为“销售”学生打下基础。该校公开向社会承诺:学生毕业百分之百就业。他们认为,学生“只有送得出,才能招得进”,在招生———教学———就业3个基本环节中,该校将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专门设立实习就业处,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进行就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所有专业均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使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紧密结合。

市场的导向使该校成为一所“人才工厂”。既然是工厂,就会有产品,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社会就是学校的市场。既然如此,学校就得按企业的规律办事。为此,该校设立了金华县首家职业介绍所,当地第一家在媒体上做广告的学校就是该校。1995年,该校的广告费就已达1万元,此后几年,该校都拿出收入的3%作为广告费,1998年则达到5%。这样的广告费用在教育界是绝无仅有的了。

同“招生有奖”一样,该校的广告最初也引起众多的议论,与该校竞争的学校甚至告到主管部门,也有读者反映到报社,对学校也要广而告之表示不解和担忧。可是现在呢,金华几乎每个学校都在想方设法扩大知名度,每个职业学校都在做广告,教育广告已经成为金华媒体重要的广告源了。

该校还在“软广告”上作了不少尝试,诸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方面注重形象“促销”,针对其主要生源———各初中进行重点公关。对教师则强调不仅会教书,还要会推销学生。

作为这所“人才工厂”的厂长,戴金基对反对“全民招生”的意见不以为然。他说:“教育毕竟是一种特殊产业,质量是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家庭决不可能因你上门推销而轻易‘购买’。学生帮助学校招生,靠的不是奖励,而是学校确实能使学生有出路。另外,‘全民招生’并不意味着降格以求,我们对生源的要求仍是十分严格的。”

该校提出“人人参与招生,个个筹备开学”的口号,1996年秋季招生人数竟达到1638人,1997年达到1728人,教育界一片惊诧:别的职高招不足,该校却容纳不下。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有奖”来否定该校的“全民招生”的做法,部分学校招生难,尤其是职校的招生难已成为教育界棘手的问题,运用一些市场经济的做法,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无可厚非。教育产业化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一批先行者去实践。

一些市场营销人员甚至建议该校加大招生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干脆重奖在此方面有突出业绩的师生。不过戴金基对此则持谨慎态度:“我们还要考虑社会对此的承受能力,当然更要考虑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意义,暂时还不可能这样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